院士坐二等座走紅的因素,是軟文營銷所欠缺的
都說“有意栽花花不發,無意插柳柳成蔭”,很多的軟文營銷殫精竭慮沒能一炮而紅,而有一些人和事,往往在無意間就成為熱點走紅。最近,中國工程院院士、著名攝影測量與遙感專家劉先林就是這樣,怎么也沒想到自己會在78歲的時候成為“網紅”。
事情的起因是因為一張劉院士光腳穿著舊皮鞋、坐在高鐵二等座上修改文件的照片。
【資料圖】
這張照片是有劉院士所率領的項目交流團隊中,一位博士拍下來的,然后發到了微信群,之后就有人發到了朋友圈,再然后就被傳播開了。
在意外走紅之后,劉院士表示“不應該受到這么多的關注,這次是朋友圈沒弄好,鬧出的一個事故”、“這兩天,要采訪我的記者我都拒絕了,網絡媒體發酵得太快、太集中了,這不應該成為大家的關注點,浪費那么多時間”。
劉院士的這樣的態度,著實是讓很多軟文營銷者羨慕??!要知道有多少人希望自己所做的軟文營銷能夠成為熱點,
不過其實仔細想想,也正是因為劉院士的這樣的態度,走紅才是“意料之外、情理之中”。因為人家是真真正正地做實事、實實在在地搞科研,既真誠低調又有料,不像一些人華而不實、嘩眾取寵,這樣的人不走紅才是奇怪的事。
軟文營銷很多都沒有取得預期的效果,其實不正是因為缺少了劉院士走紅背后的這些因素嗎。
現在的軟文營銷,技巧講得太多,套路也一直在反復強調,正所謂過猶不及,當大家都在想盡方法、各出奇謀地吸引關注時,導致的后果是“標題黨”層出不窮,真正應該作為根基的內容卻漸漸被遺忘,或者說是生產出優質內容越來越難。
然而,唯有有優質的內容才能保證軟文營銷能夠發揮出更大的效果。優質的內容怎么來?需要技巧、套路的幫助,也需要文字的修飾,但最需要的是,能夠提供實實在在的用處、確確實實的幫助。具備這一點,軟文營銷才擁有走紅的前提。
除此之外,還有一點不可忽視,這就是傳播的渠道。院士的走紅,可以明顯知道,那張照片經過了微信群、朋友圈等多種渠道、多次傳播的。軟文營銷也需要這樣,內容是基礎而渠道是保證,只有兩者相結合才能發揮出最大的效果。
但無論是優質內容,還是廣泛的傳播渠道,都不是輕易就建立起來的。對于大多數公司和個人而言,自身并不具備這兩個;為此,就需要有能夠提供這兩方面的機構,例如專注于軟文營銷推廣的。